搭建平台本身也是一款软件,它更注重于“复用与组合”,而非实际的业务逻辑。
前言
近些年搭建平台变得很是流行,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开发方式,同时大幅降低了使用者的门槛,解决了企业的两大痛点:开发效率与人员转型。
搭建平台由编辑器(画布+设置器)和生成器组成,本文将重点介绍画布,分为架构设计与画布设计两个章节来展开。
正文
什么是搭建平台
在介绍搭建平台之前,有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,那就是 NCLC(No Code & Low Code)。NCLC 作为建站产品背后的核心概念,推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。
近些年围绕 NCLC 踊跃出了不同形态的产品,如项目管理 Meego、低代码系统 Retool、在线文档 Notion 等,甚至还有人将 NCLC 细分为了 12 个发展赛道。
其中业界内发展最为迅猛、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形态莫过于 建站类。
关于建站类,相信大家都能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产品,如早期的 Dreamweaver、获取上亿投资的 SaaS Webflow 以及 国内的各个大厂的搭建平台等。
搭建平台之所以如此流行,原因不外乎于解决了企业的两大痛点:开发效率与人员转型。
开发效率:
搭建平台本身也是一款软件,与常见的 IDE 相比,都是为提高生产力服务;不同的是,它更注重于“复用与组合”,而非实际的业务逻辑。通俗来说,用组件拖拽与配置 代替了 传统的编程开发。
想象一下,我们需要开发一款海报形态的活动页面,必不可少的需要堆图片、堆动效,如果走传统的编程可能会花费数天。而如果走搭建,只需生成一次物料,拖拽并配置物料 就搞定了。
简而言之,搭建平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开发方式。面向特定场景下,开发的复杂度可以很好地被掩盖。如 电商活动、营销宣传、中后台等。
人员转型:
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,数字化转型获得了很多企业的一致认可,其中 NCLC 作为人员数字化背后的核心概念,允许企业员工在没有编程经验的情况下构建应用。
在搭建平台的用户中,除了研发同学,更常见的用户是没有编程技能的运营同学,ta 们通过搭建的方式生成所需的活动页面,在没有研发参与的情况下,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现。
搭建平台大幅降低了使用者的门槛,避免浪费过多的开发资源,进一步提升了 企业中的流程效率。
相信大家对搭建平台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了,那么搭建平台由哪些概念组成呢?
衍生概念
在发展的过程中,搭建平台 衍生出了众多的概念,让人望而却步,但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:
搭建平台 = 编辑器(画布+设置器)+ 生成器,而这些实体的数据源是物料,实体间遵循的通信协议是 UIDL。
编辑器与生成器独立通过 UIDL 解耦,做到 搭建的页面类型 只与使用的物料相关。
- 编辑器 只负责前端技术栈物料的渲染,生产出 UIDL 规范。
- 生成器 消费 UIDL,再根据约定好的模板项目,生产出页面。
该设计属于典型的分层架构,将系统分成若干个水平层,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,不需要知道其他层的细节,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 & 协议通信。
因为篇幅原因,本文的重心是 画布,分为架构设计与画布设计 两个章节来展开,设置器、生成器 可期待后续系列。
架构设计
该 part 介绍了 搭建平台中 核心的架构设计。
IOC 架构
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会以 IOC 架构进行依赖耦合,具体来说 每个模块都需定义使用规范,统一在入口进行模块之间的注入绑定。
这意味着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由容器在运行期决定。该设计优势在于功能模块之间的依赖以规范为主,不关心具体的实现;并且功能模块之间可以独立迭代,利于后续扩展。
举个例子:
每一种类型的终端会有独立的物料区、生成器的模板,以及相同的画布功能模块,在使用 IOC 架构之后,功能模块会以 底层基座 加扩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聚合,如 TV 端画布与 移动端画布的明显差别在于画布分辨率、组件的选中态(TV 端存在焦点的概念),而这些差别 与 画布是附加的关系。
如此设计的好处是当出现新的终端时,可以快速适配。
总的来说,IOC 架构是一种可模块和可扩展的设计方案,让整个系统更加可插件化。
延伸阅读:InversifyJS 的最佳实践。
编辑渲染分层
用户搭建时需要在组件上渲染出各种交互态,这些状态不能直接与组件本身耦合。搭建平台会把画布进一步分为 渲染层与编辑层,彼此之间通过通信协议进行解耦。
编辑层本质上是画布中真实渲染的元素;渲染层则是在编辑层之上的一层蒙版,其中蒙版是由 与真实元素 相同大小定位的虚拟元素组成的。
当用户编辑页面时,会直接操作到编辑层的元素,而后续的交互 会在渲染层上进行。
举例:当用户选中组件时,被选中的组件位于编辑层;选中组件后会出现 8 个锚点,这些锚点是在渲染层中挂载的。
这种设计带来的优势非常明显:
可提效页面预览
预览页面时只需移除掉 画布编辑器的蒙版即可,真正的秒级预览。
便于画布的交互体验
组件的提示线、锚点只在渲染层中产出,不会影响编辑层的真实组件;并且当拖拽组件时 只需增删相应的渲染层组件即可。
真正的解耦设计
可枚举出画布编辑的规范与画布渲染的规范,梳理每一个行为与其所需的输入信息,让每一个行为都有足够详细的描述,真正做到分层解耦。
- 画布编辑规范主要用于梳理 画布上的编辑动作,大概形态如下:
1
2
3interface ComponentAddAction {}
interface ComponentDragAction {}
...- 画布渲染规范用于梳理 画布上的渲染动作,大概形态如下:
1
2
3interface ComponentFocusRenderer {}
interface ComponentMirrorRenderer {}
...
业界中更激进的做法是将编辑与渲染通过 iframe 分层,具体来说是 渲染层是一个独立的路由,内嵌到编辑器中,编辑层会在渲染层之上建立一个等大小的蒙版。用户在操作画布时,蒙版会首先捕获用户的操作,再通过 iframe 的同源协议进行交互行为的通信,渲染层接收消息后实时做到响应。
通过 iframe 实现编辑渲染分层的好处有:
天然的沙盒化
因为 iframe 的天然隔离性,画布渲染器中的所有逻辑、样式不会影响编辑器本身。
利于多人编辑
单人编辑时使用 iframe 进行通信,而多人编辑时可将 iframe 通信切换成 WebSocket 通信,设计时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想保障 编辑层与渲染层 相应组件之间的定位、大小相同,需要在 resize
、scroll
事件中进行渲染层的重新渲染。
下文以画布代称编辑层与渲染层,不再做区分。
事件体系
事件体系是进一步解耦的设计方案,编辑器中会建设一套完善的事件体系,对应着每个编辑动作、渲染动作、全局动作的生命周期或者具体的回调动作。
每个功能模块都可消费相应的事件。
如此设计的好处是利于扩展,当添加新 feature 时,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挂载事件来做到。
针对事件体系,举两个典型案例:
- 当 页面加载时 会触发 init 事件,平台上的不同功能模块消费该事件:侧边栏加载物料、画布渲染 Schema、物料管理 加载基础依赖等。
- 当 拖拽组件到画布时 会触发 dragEnd 事件,平台上的不同功能模块消费该事件:物料管理加载拖拽的物料,设置器解析渲染拖拽物料的设置规范、画布移除拖拽镜像等。
规范设计
在平台实践时,切记两点:
- 围绕落地场景来设计产品思路,不可盲目堆功能。
- 规范先行,规范是贯穿编辑器的核心概念。
下文介绍两个重点规范:UIDL 规范 与 物料规范。
UIDL 规范
UIDL:用于描述 搭建页面时的所有与 UI 相关的可结构化信息。
UIDL 最初是由 teleporthq 公司提出:
1 | All user interfaces serve the same purpose: allow for an interaction between a human and a machine. |
摘录自:https://docs.teleporthq.io/guides/what-is-this.html#uidl
一般而言,UIDL 可由四部分组成:
- UIDL 元信息
- 项目元信息
- 页面 Schema 规范
- 使用的物料以及物料的配置
1 | interface ComponentProps { |
物料规范
物料:用于描述 搭建页面时所需的组件等一系列可丰富页面功能、样式的实体。
一个物料有多种属性,每一个属性都可成为分类的条件。
- 终端划分:移动端 Web、小程序、TV 端…
- 形态划分:组件、插件、动作
- 功能划分:基础组件、容器组件、玩法组件…
其中终端、业务线 是物料外在的属性,形态、功能 是物料内在的属性。
我们在确定一个具体物料时,会首先通过物料的外在属性过滤出当前页面上可用的物料,然后再通过物料的内在属性 明确应该使用的物料,所以在设计物料标识时也应尽可能的体现出关键的属性。
画布设计
该 part 介绍了画布中的核心难点 以及 对应的实现方案。
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脉络,我们举一个页面生产的案例:
有个男人叫小帅(请自行脑补),他接到了某活动的需求,需要产出一个宣传页面,页面的大概样子如下:
于是他开始打开某搭建平台,首先从物料区拖拽了三个组件:图片、文本、按钮,并按照设计格式放置好。
然后他开始进行各个组件的配置,图片组件上传设计图,文本组件配置介绍文案,按钮组件配置跳转链接。
配置完成后,他开始了活动发布,等待发布完成后,得到了一个可投放的页面链接,到此 任务完成。
来自一个真实的案例:
根据小帅的操作过程,我们不难得到以下关键流程:
生成页面 = (1)添加组件 - (2)拖拽组件 - (3)选择组件 - (3)配置组件(设置器)- (4)活动发布(生成器)。
因为文章篇幅,设置器、生成器 本文暂不展开,可期待后续系列。
其中前三个核心环节均是在画布中完成的,那么这些核心环节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呢?
添加组件
添加组件的核心 有两点:
- 组件的产物加载到搭建平台
- 生成组件的 Schema Node,并在拖拽结束时 插入到 UIDL(下一章节)
Schema 生成
当添加组件时,第一步是生成 组件的 Schema Node,为后续 UIDL 服务,生成时会解析当前组件设置器的规范,伪代码如下:
1 | genSchema(component: ComponentMaterial): Schema { |
加载物料
用户第一次进入搭建平台时,是不可能直接加载所有物料资源的,物料一般是在使用时加载,这是因为物料是可扩展,加载所有物料 会导致搭建体验下降。
所以编辑器需要一种异步的物料加载方式,有利于渲染单页面资源 最优化。
打包规范
很明显,物料的加载方式是需要与打包类型 紧密配合的。
在 Web 的模块化发展中,出现了四种使用较广泛的类型:AMD、CJS、UMD、ESM,其中 UMD 是在 AMD、CJS 上层的兼容方案,就不展开了。
下面简单梳理了下各种模块化的优劣势与适用场景。
现代前端模块化的发展趋势逐渐以 ESM 为主流,相比 AMD、CJS 有标准化组织支持,所以物料打包规范建议以 ESM 为目标。
加载物料
随着前端模块化的发展,模块加载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更加成熟的解决方案,梳理如下:
综合来说,使用 systemJS 加载模块是个更好的选择,对现代打包工具有较好的支持,有一套规范可以实现复杂的依赖引用,而且还支持各种模块的规范。
依赖分析
除了加载物料本身还远远不够,物料在实现时会依赖很多通用的基础库、框架,如 按钮组件在 Web 端会依赖 React,具体依赖大概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:
- 基础框架、库:React、React-DOM 等
- 特定组件下所需的 框架、库:如 xg-player
- 依赖的其他组件:如 按钮列表组件 需要 按钮组件
这三种类型的依赖,如果每一个物料都打包的话,无疑会造成很大的物料体积冗余,从而进一步影响拖拽体验,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做不同的打包优化处理。
- 基础框架、库:会作为公共依赖存在,物料打包时不会打包进该产物,该产物会直接内置在 搭建平台侧。注意 这些公共依赖 需要在物料侧统一版本。
- 特定组件下所需的 框架:会一起打包进物料,不进行处理。
- 依赖的其他组件:物料打包时,会检查当前物料依赖的其他物料,并声明在物料信息的某一字段中(如 dependencies),物料在加载时 会先加载 依赖所需的物料。注意 物料加载方式是深度优先的,会存在多层依赖的场景。
沙箱化
每个物料作为单独的可执行单元,运行在同一 runtime 中,为了避免互相相互影响,沙箱化机制是必不可少的,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微前端的常见沙箱化手段。
根据 Web 的技术特性,沙箱可分为逻辑隔离与样式隔离。
逻辑隔离
逻辑隔离常见的方案有 Eval、Function 方案,其中 Eval 的安全性、性能与 Function 相比差距较大。
业界中常见的微前端框架 逻辑隔离是 通过代理 全局对象 实现,大概的逻辑如下:
1 | const varBox = {}; |
样式隔离
样式隔离根据开发的层面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。
在开发层,可以尝试使用 style-components 或者 css-module 方案,打包出具有唯一样式的组件。
在构建层可以使用 Shadow Dom 包一层 或者在所有样式外 加一层组件类名。
1 | let elementRef = document.querySelect('#sub-app'); |
结束语
到此,添加组件已完成,回顾一下:
- 组件的 UIDL 已经生成完毕
- 组件的资源已经被加载到了搭建平台。
拖拽组件
拖拽组件属于画布中的核心难点,该 part 将尽可能覆盖拖拽背后的技术难点。
拖拽库
在介绍拖拽之前,必不可少要做的是 拖拽事件的监听与拖拽信息的收集,业界中有很多库都做了或多或少的事情,如 Github 的 draggable topic。那么拖拽库又做了什么呢?
组件在拖拽时,会根据时间周期分为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应该提供不同的信息供外部消费:
拖拽开始 - 注册事件:MouseDown
- 是否已拖拽,需提供 拖拽的判定距离,不能太小不然会误判。
- 触发拖拽开始的回调
拖拽中 - 注册事件:MouseMove、Scroll
- 拖拽的方向
- 拖拽的距离
- 拖拽的位置
- 触发拖拽中的回调
- 拖拽到边界时容器应随之滚动
- 应只针对于非固定布局的元素
- 拖拽时应显示拖拽中的光标
拖拽结束 - 注册时间:MouseUp
- 拖拽的位置
- 触发拖拽结束的回调
在拖拽组件时 预期可提供不同阶段的回调函数,再结合该引擎使用,做到底层隔离,聚焦业务逻辑。
你可能好奇 为什么要使用 MouseDown + MouseMove + MouseUp 模拟拖拽事件,而不使用 DOM 原生的 Drag 事件?
画布组件拖拽中需要实时拿到当前的位置、拖拽方向,即需要注册 MouseMove 事件,如此一来不如使用以上三个 Mouse 事件模拟更加方便。
镜像组件
组件从拖拽开始到拖拽结束 会有一个拖拽中的镜像组件,可以从以下两点提升搭建的体验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:镜像组件能前置加载组件资源 ,拖拽时也能给用户实时的反馈。
实现伪代码如下:
1 | let componentMap = {} |
- 在鼠标点击时加载物料资源 或者 复用已缓存的物料资源
在拖拽开始时渲染相应的组件
拖拽中 实时同步位置,拖拽结束卸载组件
组件锚点
组件锚点 属于 拖拽组件中绕不开的一个概念。
用知名绘图工具 draw.io 举例,选中组件后,会在组件周围出现 8 个锚点。
组件在拖拽时 可根据其锚点进行 参考线的显示,并且在选中组件时 也可拖拽锚点进行组件的缩放。
组件锚点 一般分为 4 个、6 个、8 个,常见为 8 个,以组件左上角(X*Y)二维坐标举例:
实现逻辑是生成 8 个相应位置的锚点,再贴在原生节点上,具体实现如下:
1 | const pointList = ['t', 'r', 'b', 'l', 'lt', 'rt', 'lb', 'rb'] |
锚点拖拽
锚点在拖拽时可以随意缩放组件本身的大小,从而 达到快捷设置组件尺寸的目的。
重点来了,组件本身的位置大小,在 2D 坐标系中由四个属性即可描述完整:Width、Height、Left、Top,简称为 Rect,该概念贯穿全文。
并且需要注意的是,组件的 8 个锚点在拖拽时 都是以 对点(左<->右) 为固定的,所以拖拽不同的锚点,达到的效果是不相同的。
- 左上锚点:可更改组件的 Width、Height、Left、Top
- 中上锚点:可更改组件的 Height、Top
- 右上锚点:可更改组件的 Width、Height、Top
- 左中锚点:可更改组件的 Width、Left
- 右中锚点:可更改组件的 Width
- 左下锚点:可更改组件的 Width、Height、Left
- 中下锚点:可更改组件的 Height
- 右下锚点:可更改组件的 Width、Height
举例说明:假设鼠标摁下的端点坐标为 (x1,y1),鼠标移动时取任一时间切片的坐标为(x2,y2),锚点拖拽具体的实现逻辑如下::
- 在鼠标点击时 记录点击的坐标(x1,y1)
- 在鼠标移动时,拿到鼠标移动时的坐标(x2,y2)
- 由两个坐标 相减的绝对值 得到拖拽的距离
- 根据以上的规则 与 拖拽的距离,重新设置 组件的 Width、Height、Left、Top
伪代码如下:
1 | let component // 当前拖拽的组件 |
智能吸附
智能吸附属于组件拖拽时的辅助功能,提升页面的搭建效率。
智能吸附一般可分为三种:位置吸附、距离吸附与尺寸吸附。
位置吸附
位置吸附在很多编辑场景中都能见得到,如设计工具、搭建平台、绘图工具等。
主要原理是,用户在拖拽某一组件时,如果检测到 拖拽中的组件位置 与 画布中其他组件的位置 小于吸附的阈值,则会智能吸附,从而使得 用户搭建页面更加准确。
吸附的阈值一般为 1~5 px 常见为 3 px,如果阈值太大 则卡顿感会很明显。
智能吸附的原理很简单,当检测到 拖拽中组件与其他组件的 不同锚点 X 坐标或 Y 坐标之间的差绝对值小于阈值时,就会将拖拽中组件的 Rect 中的 Left/Top 直接设置为 被吸附组件的锚点坐标。
并且当吸附后组件之间会显示参考线,参考线一般根据锚点位置分为 2 种类型 6 条参考线,分别是:
- X 轴参考线 - Left、Height 是变量,Width 一般为 较小值,Top 一般等于吸附位置的 Top
- Y 轴参考线:Top、Width 是变量,Height 一般为 较小值,Left 一般等于吸附位置的 Left
参考线的显示与锚点显示的大概逻辑相同,也是通过已知的定位大小 与 较高的图层 渲染在画布上。
伪代码如下:
1 | let draggingComponent // 拖拽中的组件 |
距离吸附
很多设计工具除了 位置吸附外,也提供了距离吸附。
用户在拖拽组件时,画布会实时检测 组件之间是否已存在 一定误差范围内的相同边距,如果存在 则设置组件的位置,已达到 边距与已存在的边距一致。
该功能在排版 边距相同的组件时会很有效。
功能要点如下:
因为搭建页面时,画布的组件只能分为两种:拖拽中的组件 与 静态放置的组件。 静态放置的相邻组件之间是可以计算出边距的,所以编辑器中可存在一个代表 包含了画布上所有相邻组件的边距状态。
当拖拽组件时,会拿到拖拽组件与相邻组件之间的边距,如果该边距 命中了 已知的边距大小,则进行组件之间的边距渲染。
为了防止 边距吸附引起的噪音过大,组件之间的边距计算,需组件在拖拽组件视图内,如下:
- 垂直视图内判定:以下条件需全部满足
- 拖拽组件的 Right >= 兄弟组件的 Left
- 拖拽组件的 Left <= 兄弟组件的 Right
- 水平视图内判定:
- 拖拽组件的 Bottom >= 兄弟组件的 Top
- 拖拽组件的 Top <= 兄弟组件的 Bottom
- 垂直视图内判定:以下条件需全部满足
组件在拖拽时,参考边距由:父组件、没有与拖拽组件相交的兄弟组件、参考线组成。
- 垂直参考距离:下侧组件的 Top - 相邻上侧组件的 Bottom
- 水平参考距离:右侧组件的 Left - 相邻左侧组件的 Right
- 拖拽中已知的距离:
- 上侧距离:拖拽组件的 Top - 相邻上侧组件的 Bottom
- 下侧距离:相邻下侧组件的 Top - 拖拽组件的 Bottom
- 左侧距离:拖拽组件的 Left - 相邻左侧组件的 Right
- 右侧距离:拖拽组件的 Right - 相邻右侧组件的 Left
在计算时会将父组件模拟成四个组件,具体逻辑如下:
基于以上要点,梳理逻辑如下:
最后渲染的流程等价于 画布上显示各种 高亮提示,因为已经得到了具体的 rect 信息,实现手段很多样 就不展开了,比如悬浮一个 div。
尺寸吸附
当锚点拖拽时,也可提供 缩放组件时的尺寸吸附。
当缩放组件的高宽存在一定误差内相同的组件高宽时,就会自动设置。
达到智能吸附的效果,便于设置相同大小的组件。
功能要点如下:
- 画布缩放时存在 8 种类型,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与变化的值 计算出 当前缩放的边。
- 如拖拽 topLeft 锚点时,只有 Height 发生了变化,那么就寻找存在一定误差的 Height。
- 并且 Height 的吸附提示 只显示在 Left 侧。
- 参考的组件为所有兄弟组件,如果存在多个一定误差内的组件,则取最小误差的,并且把所有最小误差的组件都渲染出 吸附提示。
- 吸附提示较简单,分为高度提示 与 宽度提示。
组件插入
组件插入时,需要根据对应的布局类型与图层关系,将 组件 对应的 Schema Node 信息插入到 UIDL 中,而画布会根据 UIDL 响应式进行渲染。
通俗理解,画布等价于 UIDL 树结构动态渲染的工程,即 canvas = render(UIDL),伪代码如下:
1 | type Props = { |
在插入完成后,还可发起 事件通知,进行后置的操作,如:选中组件、销毁镜像、设置器更新等。
插入提示
组件在拖拽时会实时计算鼠标下的 DOM 节点是否为画布中的组件,如果是画布组件需给出可插入提示,从而提升搭建体验。
实时计算 DOM 节点,可通过 document.elementsFromPoint 方法,该方法会返回鼠标下的所有 DOM 节点,后续可深度遍历 查找出具有特征标识的 画布组件。
根据组件插入的方式 可知,插入动作分为 插入目标组件中 与 插入目标组件周围,这两种插入动作的提示重心是完全不同的。
插入目标组件中,提示重心在于目标组件可包含。
插入目标组件周围,提示重心在于插入的位置。
关于提示的实现,可通过增加上层绝对定位的 DOM 节点,这里不具体展开了。
结束语
至此,组件已经成功被插入到画布中,回顾一下:
- 使用 or 自研 拖拽库,作为底层能力,不同阶段的信息供外部消费。
- 在拖拽时有 镜像组件、多种智能吸附的效果 来保障搭建的效率与体验。
- 组件插入时,利用 UIDL 响应式渲染的特性,在画布中呈现最新的组件。
选择组件
该 part 将重点介绍 组件选择后的核心机制,与可交互的快捷功能。
事件分发
在组件选择后,有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,那就是事件分发。
由于画布中的组件是动态加载来的,如果想为组件绑定事件,需要在组件开发时进行内部的 props 消费,如把 onClick 透传到组件根节点上,但针对组件产物 进行事件绑定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
所以如果想绑定事件,只能从 DOM 层出发,解放方案有二:
组件节点声明 组件的关键信息,并且在 Wapper 中为每个组件绑定事件。
- 优势:
- 事件触发更准确
- 劣势:
- 需要绑定 组件个数 * N 个事件
- 优势:
绑定全局的事件,再根据点击的位置找到相应的元素,进行分发。
- 优势:
- 节省内存
- 劣势:
- 需要一套完善的组件查找机制
- 优势:
为了实现的复杂度,选择方案一即可。
回归到事件分发的本身,事件分发是为了绑定画布组件的事件出现,编辑器可以提供一个 EventProvider ,该功能希望能做到不侵入原有组件、不影响组件功能、样式,并且还可为组件绑定各种事件。
可借助 display:contents 可以实现该功能,如果大家对该属性感兴趣,也可以看下 iCSS 前端趣闻 的一篇文章:冷知识!使用 display: contents 实现幽灵节点?
具体逻辑如下:
1 | function withEventProvider<P>( |
快捷操作
用户在选中组件后可进行以下快捷操作,希望提高搭建效率。
删除组件
用户在选中组件之后,可以使用快捷键或者右键菜单进行删除组件。
具体逻辑为:删除目标组件在 Schema 中的相应节点,删除之后画布重新渲染即可。
复制粘贴
用户在选中组件之后,可以使用快捷键或者右键菜单进行进行复制组件。
预期操作途径:选中组件 X -> Ctrl C -> 选中画布、组件 Y -> Ctrl V
需要注意的点如下:
- 在画布状态中需维护 已复制的组件 schema,并且复制的组件状态只是单个变量,非数组。
- 当 X、Y 组件是同一组件时,需设置两个组件偏移量,不然很容易出现重叠的情况。
- 插入组件时 应重置 复制组件的 Left、Top ,不然会出现偏移不符合目标容器的情况。
具体逻辑类似于组件插入。
剪切组件
用户在选中组件之后,可以使用快捷键或者右键菜单进行进行剪切组件。
剪切操作本质上是 复制粘贴操作 与 删除操作的组合,在用户复制组件后 需将复制的组件从画布中删除,剪切操作与复制操作中使用的是同一画布状态。
文本编辑
在很多搭建平台、设计工具中,文本内容可以进行双击编辑,使用起来符合直觉。
组件在开发时可为编辑的文本 wrapper 增加声明属性,如 data-edit=”propKey”
1 | const Text: React.FC<Props> = ({ id, styles = {}, content = '请输入文字' }) => { |
组件在挂载到画布之后,会为所有声明了 data-edit 的 DOM 节点设置 contentEditable。
用户在选中某一组件后,会判断当前位置是否存在 可编辑的文本,如存在 会在失去组件焦点后 同步设置组件的文本,已达到更新输入后的内容。
组件旋转
组件旋转功能常见于设计工具或 自由度较高的建站平台中,活动页搭建平台中使用的场景较少。
旋转功能的具体原理简单来说是,拿到 鼠标点击时坐标与鼠标移动时坐标 针对组件中心点 各自对应的角度,将其相减就是旋转的角度。
组件多选
用户可通过拖拽鼠标完成多个组件的选择,实现针对多个组件的同时操作,提升效率。
选择区域
用户在画布上拖拽鼠标时 需实时高亮已选择的区域,该功能属于组件多选的基本能力。
假设鼠标摁下的端点坐标为 (x1,y1),鼠标移动时取任一时间切片的坐标为(x2,y2),从视频中可以分析出以下三点:
- 选择区域 是以 (x1,y1) 为不动点
- 区域的宽 是 x2 与 x1 之间的距离,区域的高是 y2 与 y1 之间的距离
- 区域的左上坐标为 (min(x1,x2),min(y1,y2))
具体设计思路如下:
1 | let startPoint = null |
当鼠标抬起后 选择区域会缩小成 区域中组件组合形成的最小矩形。
分析要点如下:
- 选择轮廓区域中的组件 需被完全包含
- 选择轮廓区域的宽高 由边界组件的位置限定
- 选择轮廓区域的位置 等于边界组件的位置
具体设计思路如下:
1 | // 得到画布中的所有组件 |
同时操作
在选择多个组件后,用户可同时对选择的组件进行 移动 & 拉伸操作。
常见的设计工具中为了提升移动性能,减少终端算力,会在拖拽开始前 生成选择轮廓的 DOM 节点,再把选择的多个组件插入其中,这样多个组件拖拽时 实质上是在拖拽最外层的 选择轮廓节点。在拖拽完成后,会隐藏 外层轮廓节点,再为每个组件重新计算最终的移动位置。
不过对于搭建平台来说,因为多选的组件个数不会太多,同时一起移动 也不会太多负向影响。
具体移动的逻辑可参考镜像组件,会为选择的每个组件都生成镜像组件再移动。
需要注意的是 移动时的智能吸附 以及 组件插入 是根据选择轮廓的外层位置来判定的,可理解为 组件多选后 同时移动不再根据单个组件判定 而是根据整体轮廓来判定。
同时拉伸与移动同理,都是根据单个组件拉伸的规则,同时操作在多个组件上。
结束语
至此,我们可以在选择组件后进行操作了,回顾一下:
- 使用事件分发机制,感知到当前用户操作的组件。
- 通过快捷操作,文本编辑、组件旋转、增删组件的方式 提升搭建的效率。
- 可选择多个组件进行同时的移动编辑。
结束语
本文根据一个常见的搭建页面案例,梳理了搭建平台的核心实体-画布的技术难点。
当然对于一个成熟的编辑器而言,除了画布外,还有 设置器 与 生成器,不过碍于篇幅,敬请期待后续文章。
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一个坏掉的番茄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